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我不知道修行是什么,但早上的不愉快的感受,让我想起上午能够自我修行,就会感觉开心一点,修行是需要过程的吧,也许我想的修行是一个自我调整的过程吧,于是我去搜索了一下有关修行的信息,发现,有关宗教,却不是我想要的,我不想信奉某一个神明,我只想信自己,修心。
我记得有一个心理学大师,我需要搜一下他是谁,从小生活环境恶劣悲苦,应该是原生家庭比较恶劣的,却能自我修炼到心理学大师,从而创立了一个学派。
对,他们是荣格和马斯洛。
曾经心理学课上说的应该是马斯洛。
亚伯成年后,曾这样评价自己的童年生活:
“我是一个极不快乐的孩子……我的家庭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家庭,我的母亲是一个可怕的人……,我没有朋友,我是在图书馆和书籍中长大的。但是,奇怪的是,过着这样的童年生活,我居然没有患精神病。”
他对母亲的反感和憎恶贯彻了他的一生,偶尔在公开场合谈起母亲,也全是负面和仇视的言论,他没有原谅过他,甚至拒绝这样去理解她:她是自己成长环境以及不幸婚姻的牺牲品。
早上和孩子的气场理念不合。
没关系,我是我,孩子是孩子。
不必担心,担心便是对孩子最大的不信任和诅咒,我要做好我自己。
最好的解决办法应该是用行动,表达我。
对于孩子,我应该是对自己母亲口头上不愿意帮忙带孩子的怨念,当着我的孩子的面,嘲笑我不如孩子的伤害,没有办法改变的时候,事情,是过去了,并且没有办法改变了,那能改变的就是我自己。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个人人格获得充分发展地理想境界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就是人性本质的终极目的,也就是个人潜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在研究中,马斯洛发现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是安全、爱、自尊等都得到适当满足,自身也已经形成持久的价值观、意志力以及稳定的爱情关系,也能够明确自己要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
而在层次需求理论中没有任何一条提到,想要完成自我实现的前提,是要拥有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
马斯洛也身体力行的验证了这一点。
他成长为一位温和仁慈,广受人们敬佩的心理学家,与此同时,他和妻子生活的也非常幸福。
事实上,认真做事业的人,根本就不会害怕 “原生家庭”。
心理学引出 “原生家庭” 一词的本意,是要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治愈自己,以及更加理解他人,是为了寻求解决途径,并非是为了作为不幸的承担者。
“错的不是我,是我的原生家庭”,仿佛是在说:“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错了”。
我们可以选择把一切的归因于原生家庭,也可以选择正视自己的创伤,寻找途径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虽然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但是却不能束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东野奎吾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是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面对同样一种环境,不同思维的人,接受的信息,形成的判断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一回事,但自己如何让自己做得更好,又是另外一回事。
心理学家卡尔·兰塞姆·罗杰斯说:“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人生就是不断突破和成长的过程,要知道,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们的选择。
成长的宿命,就是超越你的原生家庭。
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荣格(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认知心理学(皮亚杰 )。
多年以后再看这七大流派,有了不一样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