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25 年 4 月

伟大的荣格

1. 人越是转向光明,他身后的阴影就越大。

2. 你的潜意识在操控你的人生,你却称之为【命运】。

3. 一个感觉合脚的鞋,却会夹痛另一个人的脚。

5. 对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6. 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7. 让我们恼怒的一切,都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8. 如果没有悲伤与之平衡,【快乐】这个词将失去意义。

9. 只有当你能够审视自己内心时,你的视野才会变得清晰。往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10. 了解自身的阴暗,是对付他人阴暗面的最好方法。

11. 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

12. 思想的动摇,并非正确与错误之间左右不定,而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之间徘徊。

13. 一生的荣幸就是成为真正的自己。

14. 父母死气沉沉的生活,对周围人,尤其是自己孩子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15. 没有痛苦,就没有意识的唤醒。

16. 在所有的混沌中都有一个宇宙,在所有的无序中,都有第一个秘密的秩序。

17. 思考很困难,这就是大多数人进行评判的原因。

思考意味着深度的分析与理解,而这往往是困难的。相比之下,评判则要简单得多。荣格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评判,而应该进行深入的思考。

18. 健康的人不会折磨别人,往往是曾经受折磨的人转而成为施虐者。

施虐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那些曾经遭受过痛苦或创伤的人,往往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这种循环的暴力不仅对个人有害,对社会也有深远的影响。认识到这一点,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打破这一恶性循环。

19. 如果我不投下阴影,我怎么可能是真实的? 我必须也有阴暗面,这样才是完整的。

强调了阴影面的重要性。阴影不仅是人类心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自我完整性的体现。否认或压抑阴影,只会让我们失去真实的自我。因此,接纳阴影是我们成为完整的自己的重要一步。

20.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以千百种伪装与自己相遇。

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着各种角色,戴着各种面具,但最终,我们所遇见的仍是那个真实的自己。这些伪装虽然是出于保护自己或适应环境的需要,但它们也阻碍了我们与自我和他人的真实交流。

21. 为了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人们会做任何事,不管有多么荒谬。

面对自己内心的真相是极其困难的,因此许多人选择逃避,通过各种方式来掩盖内心的痛苦和困惑。然而,这种逃避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勇敢地面对内心,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22. 在生活的洪流中,没有人是毫无烦恼的。

生活中的烦恼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在生命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这些困难正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会。接受生活中的烦恼,并学会与之共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一环。

23. 如果目的是摧毁、瓦解或削弱,批评会卓有成效; 但是,如果目的是建设,批评只会造成伤害。

批评作为一种破坏性工具,确实能够迅速瓦解一个人的信心或动机。然而,当批评被用作建设性工具时,它往往适得其反。我们需要意识到批评的力量,并在使用时保持谨慎。

24. 我不会陷入流行的愚蠢观念,把一切我无法解释的事情,都当成骗局。

开放心态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倾向于用简单的逻辑去解释复杂的现象,这种狭隘的视角往往限制了我们的理解和探索。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开放态度,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世界。

25. 如果你面前的路很清晰,那么你很可能走的是别人的路。

真正的自我发现往往是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那些看似清晰的道路,往往是他人为我们铺设的。要想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未知,并在探索中发现自己独特的方向。

26. 找出一个人最害怕什么,这就是他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27. 人群越庞大,个人就越微不足道。

在庞大的人群中,个体的独特性和价值可能会被稀释,人们容易感到自己的渺小。这也反映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张力,提醒我们要在群体中找到自我定位。

28. 有时候,你必须做一些不可原谅的事情,才能继续生活下去。

生活中可能会面临道德或伦理上的两难选择,而某些决策可能会违背社会或自我认知的准则,但为了生存或前进,人们有时不得不采取这些举动。

29. 中年是放下过度自我,思考人类存在的深层意义的时候。

中年通常是人们开始反思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阶段,逐渐放下年轻时的自我中心,转向对人生更深层次的探讨。

30.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另一个我们不认识的人。

每个人的内心都隐藏着未被完全了解的一面,可能是潜意识中的欲望、恐惧或未被察觉的自我。

31. 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全然地接受自己。

完全接受自己意味着直面自己的缺点、不完美和阴暗面,这种自我接纳的过程可能非常令人畏惧。

32. 你没有觉察的事情,就会变成你的命运。

未能觉察的行为或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生活和决策,最终形成你无意识中的命运。

33. 儿童的教养,源于成人的修为而非说教。

儿童的教育更多是通过成年人的行为和修为来传递的,而不是仅仅依靠言辞上的说教。

34. 真正的解脱,不是来自掩盖或压抑痛苦的感觉,而是来自充分地体验他们。

真正的解脱在于勇敢地面对和体验痛苦,而不是试图掩盖或压抑它们。这种方式能带来深层次的心理疗愈。这是所谓的脱敏治疗

35. 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决定着一切。

个体的主观认知对现实的影响巨大,事物的本质并不决定结果,反而是我们如何看待它们决定了一切。

36. 我的大多数病人不是信徒,而是失去信仰的人。

许多心理问题可能源于信仰的缺失或信仰的危机,这反映了信仰在精神健康中的重要性。

37. 人需要困扰,困扰是心理健康的必需之物。

困扰和挑战是人类成长和心理健康的重要部分,它们促使人们不断思考和适应。

38. 你在愤怒中消耗着自己,你用舌头讲话,却伸出一把冷剑,讨论你的复仇之梦。

愤怒消耗着个人的能量,而复仇的念头更是将这种负面情绪推向极端,最终可能伤害自己。

39. 当你面对一堵墙时,要像树一样扎下根来,直到从更深的地方,获得清晰的视野,才能越过那堵墙成长起来。

面对困难时,不应急于求成,而要像树一样扎根,等待视野清晰后再行动,这样才能真正地克服障碍。

40.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学习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种子破图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是因为没有到那个时间点。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不要试图改变他人,而是专注于自我提升和影响力的自然流露,每个人对你的反应不同。自我觉醒和救赎是内在的过程。

41. 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常常从四十岁开始。

人生前半段常常受外界期望的影响,而后半段则是回归自我,追随内心的声音。四十岁往往是这个转折的起点。

42. 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里,那把后半辈子还给你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

43. 神瞎了一只眼,聋了一只耳,秩序乱作一团,你们要对这残废的世界保持耐性,也别高估了自己的完美。

44. 一个人的完整,不是通过割舍一部分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整合对立面来实现的。

45. 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身上的什么东西,我们应该首先审视一下,看看是不是我们自己身上可以更好地改变。

孩子是成人的镜子,想要改变孩子,首先要反思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和修养。

46. 任何人如果试图两者兼顾,既要适应自己的团队,又要同时追求个人目标,就会变得神经质。

47. 直觉并不是指违背理性的东西,而是指理性范围之外的东西。

直觉超越了理性的限制,它并非不合理,而是在理性之外提供了另一种认知或理解方式。

48. 在生命中,最微不足道但有意义的事物,也比最伟大但无意义的事物更有价值。

生命的价值在于意义,而不是事物的表面重要性。那些小而有意义的事物常常比那些表面辉煌却无意义的成就更值得珍惜。

49. 一切更美好的东西,都是以某种更大的代价而换来的。

美好的事物往往伴随着代价,成就或幸福背后通常有着艰辛的努力或牺牲。

50. 天才的天赋和他的人品有时会差异如此巨大,人们不得不怀疑,天赋平庸点也许是件好事。

51. 人类对自己的了解,宛如暗夜行路,要了解自己,就需要他人的力量。

自我认知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往往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反思来更好地了解自己。

52. 我不再与自己独处,我只能人为地回忆起独处时可怕而美好的感觉,这就是爱情,财富的阴影面。

爱情可能带来一种失去自我独处的感觉,虽然甜蜜,但也让人怀念独处的平静与自由。

53. 谁要是学会了跟他的无力并存,那人就获益良多。

接受自己的无力感是一种智慧,这种接受能够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成熟。

54. 孤独并不是因为身边没有人,而是来自无法与他人沟通,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事情,或者持有某些别人认为不可接受的观点。

孤独的本质在于无法与他人分享内心深处的感受或观点,即使身边有许多人陪伴,若无法真正沟通,仍然会感到孤独。

55. 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心理治疗的核心是培养面对苦难的耐心和坚韧,而非追求一种不切实际的幸福。

56. 思考者缺乏感受,他的思考是邪恶的;感受者缺乏思考,他的感受则是邪恶的。

思想和情感需要平衡。仅有理性思考而无情感,或仅有感受而无理性思考,都会导致极端和偏执。

57. 在某种意义上,生活中最重大和最重要的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我们无法解决它们,只能在成长中超越它们。

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往往无法真正解决,而是需要通过个人的成长和超越来应对。

58. 对于任何事物,要改变它就要先接受它,谴责不会解放而只会压迫。

 

59. 每当我们放弃、抛弃和遗忘太多东西时,总会有一种危险,那就是我们忽视的东西会以更大的力量卷土重来。

忽视或压抑某些事情可能会导致它们在未来以更强的方式回归,提醒我们面对和处理问题的重要性。

60. 人类的所有成就都源于创造性幻想,那么我们没有权利轻视想象力。

创造性的想象力是人类成就的源泉,我们应当珍视和培养这种能力,而非轻视它。

信息来源:伟大的荣格

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我不知道修行是什么,但早上的不愉快的感受,让我想起上午能够自我修行,就会感觉开心一点,修行是需要过程的吧,也许我想的修行是一个自我调整的过程吧,于是我去搜索了一下有关修行的信息,发现,有关宗教,却不是我想要的,我不想信奉某一个神明,我只想信自己,修心。

我记得有一个心理学大师,我需要搜一下他是谁,从小生活环境恶劣悲苦,应该是原生家庭比较恶劣的,却能自我修炼到心理学大师,从而创立了一个学派。

对,他们是荣格和马斯洛。

曾经心理学课上说的应该是马斯洛。

亚伯成年后,曾这样评价自己的童年生活:

“我是一个极不快乐的孩子……我的家庭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家庭,我的母亲是一个可怕的人……,我没有朋友,我是在图书馆和书籍中长大的。但是,奇怪的是,过着这样的童年生活,我居然没有患精神病。”

他对母亲的反感和憎恶贯彻了他的一生,偶尔在公开场合谈起母亲,也全是负面和仇视的言论,他没有原谅过他,甚至拒绝这样去理解她:她是自己成长环境以及不幸婚姻的牺牲品。

早上和孩子的气场理念不合。

没关系,我是我,孩子是孩子。

不必担心,担心便是对孩子最大的不信任和诅咒,我要做好我自己。

最好的解决办法应该是用行动,表达我。

对于孩子,我应该是对自己母亲口头上不愿意帮忙带孩子的怨念,当着我的孩子的面,嘲笑我不如孩子的伤害,没有办法改变的时候,事情,是过去了,并且没有办法改变了,那能改变的就是我自己。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个人人格获得充分发展地理想境界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就是人性本质的终极目的,也就是个人潜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在研究中,马斯洛发现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人,安全、爱、自尊等都得到适当满足,自身也已经形成持久的价值观、意志力以及稳定的爱情关系,也能够明确自己要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

而在层次需求理论中没有任何一条提到,想要完成自我实现的前提,是要拥有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

马斯洛也身体力行的验证了这一点。

他成长为一位温和仁慈,广受人们敬佩的心理学家,与此同时,他和妻子生活的也非常幸福。

事实上,认真做事业的人,根本就不会害怕 “原生家庭”。

心理学引出 “原生家庭” 一词的本意,是要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治愈自己,以及更加理解他人,是为了寻求解决途径,并非是为了作为不幸的承担者。

“错的不是我,是我的原生家庭”,仿佛是在说:“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错了”。

我们可以选择把一切的归因于原生家庭,也可以选择正视自己的创伤,寻找途径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虽然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但是却不能束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东野奎吾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是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面对同样一种环境,不同思维的人,接受的信息,形成的判断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一回事,但自己如何让自己做得更好,又是另外一回事。

心理学家卡尔·兰塞姆·罗杰斯说:“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人生就是不断突破和成长的过程,要知道,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们的选择。

成长的宿命,就是超越你的原生家庭。


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荣格(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认知心理学(皮亚杰 )

多年以后再看这七大流派,有了不一样的认知

打开看看

从最开始黑皮的离开…

从最开始黑皮的离开,到孩子们的长大离开。

所有的人,人最终是要一个人来一个人走的。

一路陪伴的人,人来人往。

能得一人相伴一生是一大幸事,无人相伴亦是一大幸事。

此,无恙无恙。

《午夜之子》笔记2-我还是有个宝贵教训的,那就是,试图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是很危险的。

10:30-11:26

p263-p281

p267

“是记忆的真相,因为记忆具有其特别的性质。他会进行选择,消除,改变,夸大,缩小,美化,也会进行丑化。但最后它创造出它自己的真实来,它对各种事件的记述形形色色,但前后一致。无论哪个精神正常的人都相信,自己说的话会比别人更靠得住。”


p268

我还是有个宝贵教训的,那就是,试图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是很危险的。


p281

但如果小事情都忘记了,那么大事情会不会也出错呢?

粤ICP备2024352008号

粤公网安备44030002005823号